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西餐厅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的?吃西餐曾是新派人物的身份象征

2023-04-13 18:23:27 3154

摘要:文|刘瀛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人爱吃,吃出了学问,也吃出了讲究,从不含糊。汇编出了八大菜系争奇斗艳的中华饮食文明史,也养出了既包容又挑剔的“中国胃”。200年前,西餐被视为黑暗料理进入中国,“以食为天”培养出的吃货精神为西餐的“入乡随俗...

文|刘瀛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人爱吃,吃出了学问,也吃出了讲究,从不含糊。汇编出了八大菜系争奇斗艳的中华饮食文明史,也养出了既包容又挑剔的“中国胃”。200年前,西餐被视为黑暗料理进入中国,“以食为天”培养出的吃货精神为西餐的“入乡随俗”打开了一条新路,在博大精深的中餐菜单上添上了一道“新中式”。

1917 年,位于上海福州路的第一家西菜馆——一品香。

晚清国力衰退,曾经的优越感和自信也随之降低,“夷人”升级成“洋人”,连带西式生活也摇身一变成为文明开化的象征。清朝百科《清稗类钞》记载“国人食西式之饭,曰西餐……光绪朝,都会商埠已有之。至宣统时,尤为盛行”,对西餐礼仪也有详细说明。清末小说如《文明小史》《孽海花》等中更有许多文人官绅到西餐馆聚会,或是携妓女去西餐馆吃大餐的描写。虽然口味上仍然不被接受,但西餐的形制让中国传统宴客习惯从席面布置、菜肴品种、冷热搭配都开始西化。对西餐的称呼也从“番菜”变成“大餐”“大菜”,以示正名。1911年的《申报》刊文,形容时下“日日吃大菜”与“夫婿穿洋装通洋文,随夫游学欧洲其次日本”“身穿外国绸,不用中国货”“卧房用外国器具”并列为新女性的标志,可见吃西餐在那时也是新派人物的身份象征。

无奈当时外国人所开设的西餐厅一顿饭高达7元钱,工厂女工月薪不过1.5元,菜谱又多用外文,再赶时髦也是客源寥寥。相比之下,国人开办的西餐馆则显得物美价廉,“每客一元,四五道菜,牛扒、烧鸡、火腿蛋,应有尽有”。美国传教士高第丕编写了《造洋饭书》,提供了267种品类和半成品的烹调方法,意在教导中国厨师怎样做西菜,言语之间,已经有了西菜中化的影子。如甜品“雪球”,就是用浸湿的布将糯米加水果包好,煮制而成。就连作者自己也承认,这是来自“粽子”的灵感。时至今日,这种“糯米雪球”也在甜品店里经常得见。

民国时期,几名女性聚在一起品尝西式冰点,桌上还放有瓶装可口可乐

民国初年,有书记载“贵游子弟喜食英法大菜,而杏花楼、同香楼、一品香、一家春、中园等诸番馆,又复崛起”。“英法大菜”大抵是一种专门针对中国人口味的西餐,后人整理的菜单上,甲鱼汤、鲍鱼汤、咖喱鸡肫肝饭、红酒烩鸭、煎猪扒的菜色就颇值得玩味。吃甲鱼是中国人的大补趣味,鲍鱼也是奢侈中餐食材,鸡肝鸡肫并非西餐喜好,还有一部分菜色是沾了咖喱、酱汁的光,想必实际做法还是偏向中式,也渐渐得了国人的胃口。美食文学家赵珩戳穿了“英法大菜”的真相:“如果是油炸的菜,那就是英国大菜,如果浇上点汁,那就是法国大菜。”奈何外来的和尚再会念经,也得入乡随俗,要么也是乏人问津。虽然类似《清稗类钞》对当时“烹饪之法,不中不西,徒为外人扩充食物原料之贩路也”现象的鄙夷声音大有所在,但一场“西体中用”的美食改造已经在渐渐风行。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