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7 22:05:50 | 浏览:960
澎湃新闻记者 汪琦雯 实习生 吴萌萌
这个夏天,无论是被“雪糕刺客”背刺的钱包,还是网友为5毛钱一包的雪莲冰块发起的“保卫战”,背后都反映出平价冷饮的尴尬处境:情怀仍在,但难赚钱,而且越来越难挤进大超市等终端,只能“活在”冷饮批发店的冰柜里。
“3元左右的产品,我们叫‘保供产品’。”光明乳业研究院项目经理马中媛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原料、运输、人力包括渠道的费用都在涨,“如果产品生产出来赔钱的话,可能这个产品就要消失在市场了。”
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多位冷饮批发商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5元以下,尤其是3元以下的产品占了大部分终端的市场份额,虽然卖一支二十余元的冷饮能顶卖一箱平价冷饮的利润,但平价冷饮销量大得多。同样,更贵、更年轻的冷饮品牌想挤进终端货柜,得花更大力气,而这也间接推高了这些产品的价格。
平价冷饮终端销路好,但企业称不赚钱
郭涛(化名)在上海经营冷饮批发十多年了,他的门店也已经有三十余年历史。据郭涛介绍,店里3元以下的产品占35%-40%,3元-5元的产品大约有30%,5元以上的产品占比在30%左右。10元以上的产品“也有一点,可能有10%,哪里有这么多人买,不可能退(回去)的”。
高温天的时候,郭涛一天能卖掉200箱光明牌冷饮,而钟薛高一天大概能卖四五样,“(单个)价钱高的话,(卖的)数量不可能大的。”郭涛坦言。
受访者供图
北京一家冷饮批发部老板马杰(化名)主要和北京的超市、小卖部老板做批发生意,据他观察,5元以下的冷饮占据了北京的超市及小卖部市场95%的份额,10元以上的冷饮“卖不动”。
“跟他们推了(比较贵的冷饮),超市老板卖不掉(的话),他们就不会再进第二批了,放在那里时间长了占地方。”马杰坦言,自己所在的区域已经属于北京的高消费地区了,但像钟薛高、伊利的须尽欢等相对比较贵的产品,“都卖得很慢”。
在天津做了十来年冷饮批发的李丹(化名)见证了本地冷饮品牌大桥道的变化。“大桥道卖8毛钱的‘雪人’,(以前)每年得出十来种产品,这几年就剩两种了,其他都停产了。”李丹对大桥道新推出1.5元的“升级版”产品不太满意,“相对来讲我们(每根)挣得多了,可是不如以前好卖了。”李丹说。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3元以下的产品利润摊得很薄,甚至被称为“保供产品”。
马中媛表示,越便宜的产品,对厂家和经销商来说利润都是更薄的。“我们3元左右的产品基本上就不赚钱,说实话,我们叫‘保供产品’,不亏钱就挺好。”马中媛坦言,这些经典产品利润很薄,但不会停产或者变成大家都接受不了的价位。“但如果产品生产出来赔钱的话,可能这个产品就要消失在市场了。”马中媛说。
原料、运输、人力都在涨,品牌在终端渠道博弈
“我做这个行业十多年了,我印象里现在的原料跟十多年前(比)可能差了将近一倍,包材、运输、人力都在涨价。”马中媛指出,所有(成本)涨价都很明显,而占大头的还是原料成本。
东吴证券3月27日发布的研报显示,近十年来,原奶价格出现过三次明显的上涨潮,2009年7月-2011年3月,原奶价格涨幅39%;2012年11月-2014年2月,原奶价格涨幅28%;2020年5月至今,原奶价格上涨18%。
2008年-2022年原奶价格走势 来源:东吴证券研报
在经济更发达的地方,平价冷饮更难找到“容身之地”。马中媛表示,经济越是发达的地方,人力成本越高,可能是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1.5倍-2倍,成本都要摊销到产品里,“厂家一算账都要赔钱,没有办法生产,所以江浙等地区的平价(冷饮)产品越来越少”。
即便是主打中高端市场的品牌,要在“寸土寸金”的终端里争夺一个位置,也要花不少力气。“有那么多商品要涌入一家超市,那么一定是价高者得,你要把其他的压下去。”一位业内人士称,终端还有末尾淘汰制,如果产品动销不好,终端也不想要这类产品,“这样消费者根本看不到你的产品”。
前述业内人士透露,年轻品牌进线下渠道需要摊销掉很多费用,甚至可能要占到50%左右。该业内人士以10元产品举例,“经销商卖掉以后,最终拿到可能是5元左右,有一半需要结算给这些渠道。”
批发商郭涛透露,零售价22元的一款冷饮,批发价只要16元,自己能从里边赚2到3元,而便利店按零售价销售,卖同一款雪糕能赚7到8元。
马中媛坦言,像光明的大白兔雪糕这类标志性的产品便利店才会卖,“还是我们硬挤进去的”。“便利店也要核算它的坪效和收益,如果卖两三元的产品,还有电费、物流、人工摊销进去,可能觉得不赚钱,所以很难在便利店这类终端看到3元以下的冷饮。”马中媛解释道。
上海地区某便利店冰柜价目表 澎湃新闻记者 汪琦雯 摄
“渠道要分两面去看,消费者对性价比高的产品还是有旺盛的需求,但批发店如果指着这些产品批发,老板不赚钱了,平价产品是(用来)引流的。”马中媛称,企业也是一样,如果一直生产3元的产品,“我们真的不赚钱”,还是要有不同价位区间和利润区间的产品来平衡,企业才能“活下去”。
马杰给澎湃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作为零售商,“比如进7毛的产品卖1元,和进7元的产品卖10元,利润率其实是一样的”。马杰也指出,虽然相对贵的冷饮单支挣得多,但如果卖不动,那这个利润率就没有意义,“还是卖平价(冷饮)的比较多”。
冷饮批发商李丹直言,自己一个月房租就要4000元,电费得2000元,如果只卖平价冷饮,一箱冷饮卖出去只能挣个位数,“你说我得卖多少箱平价冷饮,才能把这些(费用)挣出来?”
李丹表示,她批发一根10元的钟薛高可以赚1元,平价冷饮一根能赚个1毛钱、5毛钱,但她的冰柜里仍然是3元以下产品为主,因为“(贵的)没有人再买第二根。”同时,李丹也认同网红冷饮在社交上的价值,“现在要是没吃过,你就跟其他人聊不到一起去,多少也得买一根尝尝。”
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线上渠道销售的成本比线下渠道更高。前述业内人士透露,线上渠道从工厂到前置仓,仓储成本,包括干冰的成本都非常高,打包的保温箱、保温袋等等,都要摊销进成本里。马中媛也指出,“冷链物流的配送和包装成本,实在没办法涵盖在正常的成本里,”因此电商渠道售价比常规市面上卖的产品要贵。
冷饮企业探索高端化趋势,经典产品仍占主导
互联网上的“雪糕刺客”层出不穷,传统冷饮企业也在经营高端品牌,或是推出联名、IP产品。
“‘鲇鱼’也好,‘刺客’也好,它背后是带给这个行业一些搅动它的东西。”前述业内人士称,这其实是行业在迭代的过程,出现一些成本更高、价格更贵的产品去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需求。
马中媛则认为,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高价的冷饮,其实是不同的产品去顺应不同的人群和产品需求。光明推出高端品牌熊小白,其在旗舰店售价单支在10元左右。“整个原料就比较贵,(包括)引进包装(等)各方面的成本会高一点,是根据产品的核算和摊销来定它应该售卖的价格。”马中媛说。
此外,光明品牌近年来推出了一些联名产品,包括与大白兔、7分甜等品牌联名,“一城一物”等产品,“其实联名的利润不是很高,主要是为了吸引双品牌的客群,引起一定的话题,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联名产品的)利润都不如我们单独的产品好。”马中媛说,靠联名赚钱很难。
事实上,冷饮企业不断探索产品高端化,而这几年在终端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那些经典产品。
据马杰观察,一些写字楼会销售钟薛高等中高端产品,大部分商超则会把高、中、低各类价格的产品都摆上货架,“但80%的还是出了十多年的经典产品,比如老冰棒、巧乐兹等等,蒙牛、伊利两三元的产品占主导,20%可能会添一些稍微贵一点的新品。”马杰说。
“光明老牌子的销量相当好,在上海也属于最好的一家,之后就是和路雪、伊利、蒙牛这样的好卖。”郭涛表示,他也会进一些网红品牌,10元以上的冷饮销量“马马虎虎”,“不可能顶那些(经典产品)”。
责任编辑:王杰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记者 汪琦雯 实习生 吴萌萌这个夏天,无论是被“雪糕刺客”背刺的钱包,还是网友为5毛钱一包的雪莲冰块发起的“保卫战”,背后都反映出平价冷饮的尴尬处境:情怀仍在,但难赚钱,而且越来越难挤进大超市等终端,只能“活在”冷饮批发店的冰柜里。
比方说领导让你给他整理一个文档,你只是想着把这个文档在规定时间内整理出来,却从来不去想这个文档到底该筛选出什么重要内容;另外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比方说上午精力好就去处理最棘手庞大的任务,饭后效率不高就负责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下午下班之前精力不集中,那就捋一下一天的工作完成情况,顺道为第二天的工作做简单的规划。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关靖怡进入6月,天气开始热起来,很多地区温度高达33℃以上。天气炎热,这个时候如果有一杯冰饮,吹空调解暑简直是人生一大乐事。然而,一次性或长时间吃生冷、性质寒凉的食物会易刺激肠胃,引起消化不良,
端午假期中,我国华北黄淮等地区的气温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冰镇饮料、冰棒雪糕等冷饮成了很多人的最爱。冷饮虽然好吃,但是也要适时适度,一味贪凉可能对我们身体造成伤害。冷饮水果化解“苦夏”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营养科主任程振倩表示,夏天气温比较高,造成胃
天气炎热,冷饮又进入消费高峰,与冷饮相关的热点话题也随之增多:有网友提出,街头常见的便利店里,以每支5元以上的中高端产品居多,平价冷饮,特别是每支一两元的棒冰还买得到吗?有网友问,部分品牌的冰淇淋不容易融化,是不是含有大量添加剂?还有网友关
天气炎热,冷饮又进入消费高峰,与冷饮相关的热点话题也随之增多:有网友问,部分品牌的冰淇淋不容易融化,是不是含有大量添加剂?有网友关心,此前称部分冰淇淋含有植脂末,现在不少冰淇淋标注类型为“植脂型”,是不是不能吃?还有网友提出,街头常见的便利
夏天,看到这两个字就仿佛感受到了太阳的火辣,冷饮是成了夏天人们最喜欢的一种美食,昨天孩子在外面疯玩之后,到家就打开冰箱找喝的,拿出一瓶饮料就准备喝,我一想那瓶饮料已经好长时间了,可能已经过期了,但是儿子看了说并没有过期,我接过来一看,确实
冷饮的话题最近有点火,除了引发热议的产品价格,夏季来临,很多消费者都开始琢磨着要给自家冰箱的冷柜添些“新朋友”。那么,今年各大冷饮品牌分别推出了哪些新花样、新口味?在今天举行的第二届“五五购物节”的重点活动——“2021第16届中国(上海)
当三伏天遇上大暑,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超市里的饮料、冰淇淋也就成了畅销货,买的人特别多,尽管知道这不是什么健康食品,热量高、添加剂太多、吃多了容易发胖,但忍不住还是买,有的是因为自己想吃,有的是背不
南京的高温时刻已到来!大马路走一圈,汗如雨下衣裳全湿,来到冰柜前还要再纠结吃啥冷饮好,网红雪糕来一个?有点贵;传统冷饮来一根?吃腻了;老字号来一根?再想想。昨日,扬子晚报记者走访了南京市鼓楼区、栖霞区、秦淮区几家冷饮批发超市,揭秘今年夏天南
现在摆摊经济那么火,很多想创业朋友都想在下班之后去摆个摊赚点零花钱。夏天天气比较热,冷饮就成为了大家最常吃的东西了。摆摊卖冷饮是个不错的想法,那么夏天摆摊什么冷饮好卖呢?一、奶茶。奶茶一直以来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夏天真不能少了一杯奶茶冷饮,现
虽已过立秋节气,但气温仍未入秋“秋老虎”的威力仍不可小觑!高温天气使我们时常想呐喊:我要吃冷饮!!!上编为大家总结了这些上海小宁从小吃到大的36款冷饮看看你还记得几个?已经成为回忆的冷饮对于上海人来说虽然近些年冷饮的品牌越来越多但是!有些回
#真知新坐标#在郑州去年7月前后下了一场历史上少见的特大暴雨,街道、房屋和郊区的农田,全部淹没,整座城市是一片汪洋泽国,损失十分惨重。而今年这个时期,却一个多月来,不见下过一场像样的雨,天天是烈日高阳,热浪滚滚,酷暑难耐,人们每天靠在空调、
冰淇淋和雪糕好吃又诱人但吃了会长胖吗?上海市消保委做了网红冷饮的比较试验一共购买了16款冷饮样品总体来看,由于配方和工艺的差别,不同类型样品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差异很大,反式脂肪酸和钠含量不算高,食用大量冷饮易导致糖摄入过量,食用一份冷饮通常